顺治三年(1646)五月,明将曹志建、郝永忠与清军激战于县境。
顺治四年(1647)五月,郝永忠占永明。七月,曹志建统兵l万余人屯县西,与郝盟
分县域。
顺治四年(1647)八月,曹志建改镇峡关为龙虎关,关圩分属湘桂2省,上圩属永明
县,下圩属恭城县。
顺治六年(1649)九月,和硕郑率清军攻占县境,永明人清版图。
顺治八年(1651),大旱,斗米千钱,饿死600余人。
顺治九年(1652),明安西王李定国克永明。清兵复湖南后,李旋奔广西。
是年,瘟疫流行,上江圩塘下村绝烟火数十家。
康熙二年( 1663)十二月,廖文胆、王天贵率广西瑶民起义军数千人人境,永明瑶民响应.翌年二月,被官军夹击而败,廖、王被俘就义,义军5000余人阵亡。
康熙六年(1667),知县谭唯一监修《永明县志》十三卷。
康熙十三年(1674),吴三桂反清,委张之杜为永明知县。
康熙三十四年(1695)四月,桃川飓风,。雹如鹅卵,树拔屋倒,灾及数十里。。
康熙四十二年(1703),“大疫”,合家病死者甚多-。
康熙四十八年(1709),知县周鹤在三元宫创义学,监修《永明县志》,共十四卷。
康熙六十一年(1722),源口陈高卿密谋起义,事泄被杀。
乾隆十三年(1748),“大疫”,至闭市者数月一。
乾隆二十年(1755)五月,“水淹城门,沿河农田被毁一。
乾隆五十一年(1786)、五十二年,两年大旱,民食树皮、土脂充饥。
嘉庆十九年(1814)三月,“雪深数尺”。
嘉庆二十年(i815),松柏乡大同、秀甲两村修筑大同洞石板路。
嘉庆年间(1796~1820),县人蒋云宽著《物药信证》。
道光三年(1823)五月,瘟疫流行,桃川王家村死100余人,绝30余户。
道光十七年(1837),在县衙旁建考棚。
道光二十六年(1846),知县王春藻主修《永明县志》十三卷。
咸丰二年(1852)六月十四日,太平军攻克永明县城,瑶、汉青年踊跃参军。
是年八月,广西农民起义军罗亚会率部人永明,受挫后退回广西。
咸丰三年(1853)五月初九,广西天地会首领朱洪英率红巾军三万余人破永明,驻县
城两月余,七月二十日撤回广西。
是年五月十三日,“大水入城,损失惨重”。
咸丰四年(1854),广西毛老七农民起义军500余人入永明,被官军围攻,毛被俘就
义,余部逃散。
是年九月,广西麦岭营都司黄金亮起义,加入红巾军,由龙虎关人桃川、枧头等村驻营,与官军激战天地坪(今桃川建安亭一带)。
咸丰五年(1855)三月,朱洪英率义军入永明,在五里牌遭官军伏击,7000余人阵
亡。十一月初二,朱洪英复入永明,围县城激战三日,毙清副将周云跃、千总周佑得及清
军700余人。越3年,知县下令收白骨,埋于县城南,垒土成塔,人称“白骨塔。。光绪年
间,县人改塔为坟,树丰碑“忠义大墓”,后知县下令毁碑夷坟。
咸丰六年(1856)三月,道县农民起义军千余人入永明.与团勇战于石菇井一带,双
方伤亡惨重。
是年四月,朱洪英率1万余人重占桃川三月余,进军县城途中,在十四都(今厂子铺乡)受阻,撤回广西。
咸丰九年(1859)三月五日,太平军石达开率部进驻上江圩,五月九日破县城。七月
二日,挥师宝庆参战。次年八月八日复占永明,知县世垣、守备国恩闻风私遁。十月,义军去江华。
咸丰十一年(1861)二月七日,太平军余部又攻入县城。
是年,大旱,“斗米几千钱”。
同治元年(1862),大旱,“民以蕨根为食。”
同治二年(1863),知县吴炳文横征暴敛,滥兴大狱,民怨沸腾。
同治三年(1864)四月,附生何泽元、童生龚为国联名上书请免粮税,被杀害。
同治八年(1869),邑人周丙奎太守捐重金重修上江圩浮桥,1986年,改四拱双曲拱
桥。
光绪七年(1881)三月,“连降墨雨三日,河水尽黑”。二十八日,大水入城。
光绪十一年(1885),县设邮递总铺,下辖11铺。光绪三十一年(1905)改为由5政代
办所,民国13年(1924)改为县邮局。
光绪二十七年(1901),大旱,后连续5年饥荒。
光绪二十八年(1902),县内霍乱流行,死七、八千人。
光绪三十年(1904),创建县立师范馆。
光绪三十一年(1905),建县立高等学堂。
光绪三十三年(1907),知县万发元监修《永明县志》十四卷。
光绪年间(1875—1908),县人蒋学涛编写《治疹管见》,蒲荫榕著《医方经验录》。
宣统二年(1910),县人唐碧自费赴日本留学,获学士学位。
宣统三年(1911),废县教谕、训导官制,设劝学所